图书介绍
中国佛教哲学要义 下【2025|PDF|Epub|mobi|kindle电子书版本百度云盘下载】

- 方立天著 著
- 出版社: 北京:宗教文化出版社
- ISBN:7518800462
- 出版时间:2015
- 标注页数:1188页
- 文件大小:40MB
- 文件页数:393页
- 主题词:佛教哲学-研究-中国
PDF下载
下载说明
中国佛教哲学要义 下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下册799
第五编 实践论799
小引801
第二十七章 中国佛教的伦理观810
第一节 中国佛教伦理的理论基础811
一、佛教伦理旨趣的根据——人生论812
二、佛教伦理价值的基石——果报论813
三、佛教伦理自觉的本原——心性论818
第二节 伦理原则与伦理德目821
一、三大伦理原则821
二、重要的伦理德目829
第三节 中国佛教伦理与世俗伦理835
一、中国佛教与儒家世俗伦理协调的方式836
二、佛教伦理思想为中国世俗伦理提供的新因素845
第四节 中国佛教伦理的历史作用与现代价值848
第二十八章 中国佛教的禅修论(上)851
第一节 禅·禅定·禅悟852
第二节 汉晋禅学856
一、禅法的传入856
二、东晋十六国时代禅法的多元融合858
第三节 南北朝禅学867
一、北朝禅学的五系867
二、南朝禅学的重镇878
三、南北朝禅学的基本特点884
第四节 天台宗的圆顿止观法门886
一、止观的涵义与类别886
二、圆顿止观法门887
第二十九章 中国佛教的禅修论(下)899
第一节 道信和弘忍的东山法门899
一、道信的“念佛即是念心”说900
二、从道信的“守一”到弘忍的“守心”902
第二节 南顿北渐904
一、晋宋之际的顿渐分野906
二、神秀一系:重渐修渐悟908
三、慧能和神会:主顿悟渐修912
四、洪州、石头二宗和五家:倡无修顿悟921
五、南顿北渐的异同930
第三节 如来禅与祖师禅932
一、何谓如来禅933
二、何谓祖师禅942
三、如来禅与祖师禅的禅法区别946
四、如来禅与祖师禅的历史界限950
五、祖师禅提出的思想背景及其流传的文化意义955
第四节 文字禅、看话禅与默照禅957
一、绕路说禅的文字禅958
二、参究话头的看话禅961
三、守默观照的默照禅963
第五节 念佛禅968
第三十章 中国佛教的直觉论976
第一节 中国佛教直觉思维重要词语的界说977
一、观977
二、照978
三、证978
四、悟979
第二节 中国佛教直觉思维的历史演变980
一、汉魏西晋的禅观与般若直观981
二、东晋南北朝禅观与空观相融合的直观方式983
三、隋唐以来中国佛教诸宗的直觉方式990
第三节 中国佛教直觉思维的主要特点1014
第三十一章 中国佛教的语言观1016
第一节 印度佛教语言观略述1017
第二节 中国儒家、道家、玄学家的语言观略述1030
一、儒家重社会功能的语言观1031
二、道家语言观的四要点1033
三、魏晋玄学家的“得意忘象”、“得象忘言”说1036
第三节 禅宗前中国佛教语言观要略1038
一、译经、转读、唱导涉及的语言观1038
二、东晋时代著名佛教学者的语言观1042
三、天台、三论、净土诸宗的语言观1044
第四节 禅宗的“不立文字”语言观1054
一、重在不执文字的“不立文字”说1055
二、不立文字原则下的“不离文字”说1071
第三十二章 中国佛教的真理观1083
第一节 印度佛教真理观概述1083
一、早期佛教的四谛和三法印说1084
二、部派佛教的二谛说1085
三、大乘佛教的实相说1088
第二节 鸠摩罗什、僧肇和竺道生在中国佛教真理观上的奠基性作用1091
第三节 三论师系与成论师系在二谛问题上的歧异1095
一、二谛意义1096
二、二谛内容1098
三、二谛体性1100
第四节 吉藏的破邪显正说与四重二谛说1107
一、重在无所得的破邪显正说1107
二、意在言亡虑绝的四重二谛说1112
第五节 智顗的七种二谛说与三谛圆融说1115
一、与判教相结合的七种二谛说1115
二、三谛圆融说与中道佛性化1119
第六节 窥基的四重二谛说1132
小结1135
结语1138
征引与参考书目1159
后记1181
重印附言1185
再版后记1187
热门推荐
- 1745809.html
- 308511.html
- 919845.html
- 3696668.html
- 1997806.html
- 2361003.html
- 744808.html
- 3179070.html
- 939656.html
- 3348339.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2276758.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1668176.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3413127.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2549474.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2309316.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1548983.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2017581.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2876172.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3481731.html
- http://www.ickdjs.cc/book_79651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