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揭秘美国银行业=SECRETS OF AMERICAN BANKING【2025|PDF|Epub|mobi|kindle电子书版本百度云盘下载】

揭秘美国银行业=SECRETS OF AMERICAN BANKING
  • 仇京荣著 著
  • 出版社:
  • ISBN:
  • 出版时间:2015
  • 标注页数:0页
  • 文件大小:52MB
  • 文件页数:319页
  • 主题词:

PDF下载


点此进入-本书在线PDF格式电子书下载【推荐-云解压-方便快捷】直接下载PDF格式图书。移动端-PC端通用
种子下载[BT下载速度快]温馨提示:(请使用BT下载软件FDM进行下载)软件下载地址页直链下载[便捷但速度慢]  [在线试读本书]   [在线获取解压码]

下载说明

揭秘美国银行业=SECRETS OF AMERICAN BANKING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

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第一章 美国银行立法的变迁1

1.美国银行立法史上若干个第一1

第一部银行法案:成立美国银行法案1

第一部被最高法院认定违宪的银行法案2

第一部被总统否决的银行法案2

第一部被判违宪后又改为合宪的法案3

第一部建立联邦注册银行体系法案——国民银行法案3

第一部中央银行法案——联邦储备法案4

第一部分业经营法案5

第一部存款保险法案5

第一部银行控股公司法案6

第一部规范地理限制法案6

2.美国银行立法特色7

灭火器7

猫捉老鼠游戏9

没有那么完美9

祖父条款10

改革法案和案中案11

第二章 在美国开银行的易与繁12

1.双轨特许制13

第一家联邦特许银行——合众国银行13

第二合众国银行14

联邦银行有了专门的注册机构——货币监理署14

联邦特许银行并未受青睐15

2.四种存款机构类型16

商业银行16

储贷协会(Savings and Loan Association,又称Thrift)16

储蓄银行(Savings Bank)17

信用合作社(Credit Union)17

3.五个监管者18

货币监理署18

联邦储备理事会18

联邦存款保险公司19

国家信用合作社管理局20

州银行监管机构20

4.两个保障系统21

5.主守门人与另类守门人21

得克萨斯州银行理事会诉联盟银行案(State Banking Board v.Allied Bank Marble Falls)22

坎普诉皮兹案(Camp v.Pitts)22

6.银行投资者的选择23

投哪一类银行23

投哪一种银行23

在哪营业25

入储还是不入储26

入险还是不入险27

7.启示27

集权与分权27

放与收28

大而全与小而特28

完美与应景29

变与不变29

维稳与革新30

第三章 平民银行——美国储蓄机构31

1.储蓄银行:—便士能成银行主31

边沁的理想,美国的现实31

华盛顿互惠银行的平民路线32

2.储贷协会:集资互助成业主32

第一家建筑与贷款协会——牛津公积金建筑协会33

储贷协会注册双轨制和联邦存贷保险公司33

3.存款保险的门槛34

《国家住宅法案》立标准34

西海伦娜储贷协会和伍德拉夫县储贷协会诉联邦住房贷款银行委员会案35

4.能设分支机构吗36

联邦注册与州注册的差异36

北阿灵顿国民银行诉科尼联邦储贷协会案37

5.能多元化经营吗37

6.储蓄银行与储贷协会:长相不一的兄弟38

7.过三大测试关39

国内税务署测试39

联邦住房贷款银行委员会测试39

州储贷监管机构测试40

8.转制的抉择40

从互助制转为股份制41

从储蓄机构转为商业银行42

9.来自金利美和房地美的竞争42

10.启示43

以市场化互助金融手段解决住房问题43

多类型存款机构共存可满足不同层次金融需求44

盲目扩张的代价44

第四章 遭银行嫉妒的信用合作社45

1.来自牧师的灵感45

圣玛丽合作信用社45

长大了46

2.底层设计到顶层设计47

国家顶层设计47

民间顶层设计48

3.被税务署盯上49

免税特权49

圣玛丽银行诉美国案50

4.遭到银行妒忌51

竞争关系51

第一国民银行和信托公司、美国银行家协会诉国家信用合作社管理局案52

5.转制的抉择54

6.与银行相像和差别54

长得像吗55

差在哪56

7.启示57

鼓励多类型、多层次存贷机构并存57

鼓励熟人间互助金融58

坚持信用合作社自治性58

给予充分的政策优惠58

维持平衡的竞争环境58

第五章 美国金融控股公司的变迁60

1.银行关联公司:金融控股公司的雏形61

惊动总统的司法部部长与财政部部长的争执61

将金融控股公司扼杀在摇篮的《格拉斯-斯蒂格尔法案》62

2.银行控股公司:金融控股公司前身62

曲线混业62

美联储的尴尬63

3.金融控股公司:涅槃重生63

花旗与旅行者的合并的豪赌63

货币监理署不甘寂寞64

4.盘点金融控股公司成本64

监管成本65

协调成本65

风险传导成本65

5.盘点金融控股公司优势66

结构优势67

协同优势67

6.有限多元:金融控股公司能干什么68

有限的底线:金融与非金融的隔离68

多元的范围:从银行小圈到金融大圈69

7.隐私政策:金融控股公司不可逾越的红线70

《金融服务现代化法案》隐私政策70

其他法案隐私政策70

8.金融控股公司监管模式71

功能监管71

伞状监管71

9.美国金融控股公司立法和实践的特点73

特点一:统筹性73

特点二:以银行改革为主导73

特点三:监管模式的变与监管格局不变74

特点四:司法判决的作用74

第六章 银行清算系统——资金流动的通道与枢纽75

1.诞生在咖啡店的清算所75

银行职员:喝咖啡正差,交换票据副业75

萨福克银行的小算盘76

2.清算所第一案76

3.第一家官办清算所——联邦储备清算系统78

清算所:枢纽与压舱石78

四大功能79

便利还是争利82

4.猫鼠同台竞技:CHIPS登台83

成员与管理84

运行84

在线管理工具86

风险控制86

5.清算所规则——各个要牢记86

6.美国银行清算系统特点89

官民并举,差异化竞争89

多层次银行清算系统90

能够支持多种支付工具的清算90

与非银行清算系统衔接90

自律为主、监管为辅91

稳定性好,应对突发能力强91

发达的银行清算系统,支撑着美元作为国际货币的地位92

积极参与国际银行清算体系建设92

第七章 存款保险:储户的定心丸94

1.罗斯福总统起初反对存款保险94

2.保多少95

3.都保谁96

4.钱哪来97

羊毛出在羊身上97

如何让银行掏钱97

5.能引发道德风险吗——三招搞定98

第一招:事前、事中监管98

第二招:分级管理99

第三招:对破产银行处理99

6.谁管谁99

三大、两小、一横99

首要监管制100

7.存款保险的反思与改进100

保险费率与资本挂钩100

存款保险制度的争议101

利大于弊101

8.中国的借鉴之策102

中国版的存款保险制度开始施行102

存款人如何应对102

银行如何应对103

监管机构如何应对103

第八章 银行资本——安全与稳健经营的基石105

1.贝莱尔案:统一全美银行资本的诱因105

2.骆驼评级:资本充足率的计量雏形107

骆驼评级的六种成分要素107

骆驼评级评价银行资本充足率要素108

3.巴塞尔协议:开启资本充足率的计量时代108

国际清算银行与《巴塞尔协议》108

改进杠杆比率109

风险资产分类与计算110

资本分类和充足率底线111

资本是否充足的划分111

4.《巴塞尔协议Ⅱ》:细分资本计量112

对《巴塞尔协议Ⅰ》的批评112

三大支柱113

5.《巴塞尔协议Ⅲ》:优化资本计量114

6.储贷协会、储蓄银行、信用社:资本可以例外吗115

例外一:不可撤回存款可作核心资本115

例外二:商誉可作核心资本116

例外三:资本扣除不同116

例外四:资本监管方式不同116

7.存款保险费率:激励银行资本充足116

8.资本结构:如何构建才合理117

风险分析117

留有余地117

考虑未来对资本的需求118

考虑评级机构的要求118

9.资本偏好:角色不同,偏好各异118

股东怎么看118

债权人怎么看119

管理层怎么看119

监管者怎么看119

10.资本过剩:喜忧参半119

11.银行持股公司:规避资本监管的工具120

12.风险资本:影响商业贷款的定价121

13.美国银行资本的特点121

只有进行时,没有完成时121

精细测算,不断优化资本结构122

不同资本偏好的博弈122

实用主义监管态度123

第九章 银行流动性:一个绕不过去的坎124

1.留多少:考验银行预测能力124

流动性管理——没有“技术”不行124

流动性管理——偏好与资源并行125

客户需求——没钱不行126

2.资产管理:我的流动我做主126

银行资产构成126

银行资产变现127

银行资产组合——三种打法130

3.负债管理:借助外力促流动130

转变:从资产管理到负债管理131

扩展:创新融资工具132

风险:负债结构很重要132

借款:补充流动性来源——五个来源133

4.美国银行流动性管理的特点135

资产管理与负债管理双管齐下135

发达二级市场及适应投资者需要的产品设计136

精准预测136

单个银行流动性与整个金融市场流动性的匹配与博弈137

第十章 美国银行业应对竞争之术138

1.蚕食与被蚕食138

银行蚕食别人,银行被诉138

别人蚕食银行,银行无奈139

2.存款吸金术140

打法之一:放弃储蓄业务140

打法之二:倚重批发141

打法之三:创新存款工具141

打法之四:降成本提利率142

打法之五:提升服务142

3.贷款增值术143

模式之一:一揽子服务143

模式之二:高风险贷款144

模式之三:非利率条件贷款144

模式之四:信用证贷款145

模式之五:次级放贷145

掠夺性放贷146

4.中间业务创收术147

创收之一:支付业务147

创收之二:信托业务147

创收之三:代理银行业务148

创收之四:现金管理业务148

创收之五:银行共同基金149

创收之六:贷款销售和证券化149

5.启示150

竞争不可避免150

当家本领不能丢150

存款与投资,不同法律关系泾渭分明151

敢于舍弃152

重视科技支持的作用152

迎合与引领相交替152

业务扩张的战略与战术相匹配153

第十一章 科技重新定义美国银行业154

1.科技——银行变革的助推器154

银行利用科技的动力154

银行利用科技的困惑155

2.科技—重新定义银行156

银行面临的挑战156

银行把握的机会157

3.银行卡——出门不必带钱包157

从美洲银行卡到VISA卡158

奥巴马的银行卡被拒158

4.智能卡——办事不必自报家门159

一卡通——非银行始创159

一卡通——银行的商机159

一卡通——商家的纠结159

5.电子货币——发行货币不再是央行的特权160

电子货币支付——戈尔副总统第一个尝试160

电子货币——监管者持开放态度161

比特币——游离于央行之外的货币162

6.网络银行——无人值守的全天候银行163

砖头加鼠标163

没有砖头,只有鼠标164

监管者力挺165

7.电子商务——向非银行业务扩张的跳板165

8.银行保管箱——物理形态与电子形态两相宜165

9.账户整合——手工向电子的跨越166

10.美国银行业利用科技的特点166

始终与科技革命俱进166

利用新技术创造核心竞争力167

善于把握新科技商机167

科技效益呈由高走平的趋势167

第十二章 美国银行利率的控与放168

1.存款利率管制下银行的滋润日子168

2.严重通货膨胀——放松存款利率管制的导火索169

《Q规章》利率禁令——从银行家朋友变银行家敌人169

《Q规章》被缴械170

3.非存款机构的挑战171

低管制——非存款机构与银行竞争的优势171

利率管制解除,吸储成本上升171

4.对银行同业竞争的限制172

5.贷款利率的管控173

禁收贷款利率——基于《圣经》的理念173

贷款利率的确定取决于借款人的议价能力174

6.美国银行利率管控的特点174

顺势而为174

从不孤军深入174

不畏惧放松利率管制风险174

分级保护利率利益相关者175

分解利率压力175

利率监管始终与金融创新相伴而行175

第十三章 美国的市场利率谁说了算177

1.美国的市场利率种类178

国债收益率178

联邦基金利率179

回购协议利率182

美联储贴现利率182

可转让大额定期存单利率183

票据市场利率184

2.银行对存款利率定价策略185

不同种类客户的利率敏感度185

利率定价从众与利率定价细分185

利率定价要素与定量模型186

3.美国市场利率的特点及对中国的启示186

市场利率靠市场手段调节186

市场利率取向清晰与利率透明187

银行对利率定价谨慎与科学188

第十四章 美国环境法上贷款人责任190

1.借款人:想借钱先除菌190

2.贷款人:深度控制借款人资产—还贷有保,清污没跑191

3.法院:贷款时借贷双方要将污染风险的处置想明白192

迅捷保理公司案:贷款人有责任192

瓦霍维亚信托银行案:银行可以免责193

4.国会:寻求环境保护与促进贷款的平衡193

国会确定治理费用承担主体较宽泛193

法院比国会更激进194

5.启示195

第十五章 向银行说不的美国人197

1.对拒绝服务说不197

2.对巧立名目收费说不—珀杜诉克罗克国民银行案198

3.对不诚信贷款说不199

亮点之一:创设借款“反悔权”199

亮点之二:行政与司法结合的救济手段200

亮点之三:法案的开放性与不断完善200

4.对婚姻歧视说不203

歧视:忌讳的行为203

哈里斯和马克汉姆诉伊利诺伊储贷协会案203

5.对种族歧视说不——班达里诉第一国民商业银行案204

6.对区域歧视说不206

禁止“划红线拒贷”206

有趣的实验207

美国诉切维蔡斯联邦储蓄银行案207

社会责任可以交易吗208

7.美国人对银行说不的底气209

底气来源之一:立法给力209

底气来源之二:监管给力210

底气来源之三:司法给力211

第十六章 美国银行业如何支持小企业212

1.法律强制的威力212

小企业真缺钱212

CRA评级的威慑213

2.政府担保的给力214

小企业管理局的作为214

小企业获贷的程序216

3.赚钱效应的吸引力217

信息技术助银行转向小企业217

银行小企业贷款从赔钱到赚钱218

4.启示219

金融支持小企业,政府信用最有效219

大帮小比小帮小更有效219

检验效果,小企业说了算220

第十七章 美国银行业的信托业务221

1.逼出的地位221

2.清晰的业务品种222

抓住401(k)养老金计划税前缴费契机222

银行信托基金223

3.地盘争夺战——信托公司状告银行223

4.说案:银行信托责任224

案例一:事后诸葛亮可取吗225

案例二:投其他基金妥当吗225

案例三:投机还是投资226

案例四:自我交易226

案例五:全部投资于单一项目是否妥当227

5.风险有人管228

6.美国银行业信托的特点228

特别强调受托责任228

强调以服务为基础收费而不是与客户分利229

以自身优势开拓信托业务229

法院处理信托争议娴熟229

第十八章 美国资产证券化的爱恨交加230

1.谁是始作俑者230

啥叫资产证券化230

资产证券化始作俑者——房利美和房地美231

2.谁是“幕前推手”232

政府信用支持232

直接免除支付政府支持企业的税负和政府规费233

直接给予政府支持企业贷款支持和财政救助233

简化入场程序233

3.谁是护花使者233

4.谁是追随者234

汽车贷款证券化234

信用卡应收账款证券化234

企业贷款组合证券化234

歌手未来收入也能证券化235

5.谁是购买者235

6.谁在发行资产支持证券236

7.风险何在236

提前清偿或贬值风险236

流动性风险237

用于证券化的资产瑕疵风险237

8.风险何控238

控制交易结构239

控制资产源头239

实施风险隔离控制240

监管机构监督控制240

9.美国资产证券化的启示241

政府实质性支持是资产证券化成长并持续发展的基础241

资产证券化成功之点是分散风险,而非转嫁风险242

从源头控制证券化的资产质量242

重视资产证券化的体系建设243

第十九章 美国反洗钱:银行被充当侦探244

1.美国反洗钱立法历程244

“保密法”还是“泄密法”244

洗钱首上罪名名单245

咋成了“金融机构”呢246

反洗钱:银行需要安全港246

反洗钱:银行需要减负248

反洗钱:从战术到战略再到国家战略248

反洗钱:“爱国”的体现249

2.反洗钱法的核心250

银行,了解你的客户吗250

货币交易,不报告行吗252

可疑活动,报与不报的纠结253

3.美国反洗钱的特点254

洗钱上游犯罪清单越来越长254

被洗的“钱”的概念越来越宽255

承担反洗钱义务的机构越来越多255

银行履行反洗钱义务的成本越来越高255

反洗钱的“手臂”越伸越长256

立法机关介入反洗钱越来越深257

4.反洗钱与银行对隐私保护谁更优先258

第二十章 美国银行业兼并潮起潮落259

1.为什么要兼并260

以空间换时间260

以资本换资源260

规模效应的诱惑261

协同效应的诱惑261

2.什么因素会影响兼并262

法律因素262

价格因素265

股东因素266

管理权归属和品牌传承因素266

3.谁最可能被兼并266

陷入死亡之谷银行266

并购常发生在前三至前十大银行之间267

4.兼并的得失268

管理成本抵消规模效应268

文化冲突抵消协同效应268

5.美国银行业兼并的启示269

启示之一:兼并需要良好的市场环境269

启示之二:兼并应遵循市场规则270

启示之三:兼并对象的选择和整合能力至关重要271

第二十一章 大浪淘沙——盘点美国银行业死亡周期272

1.近代首场金融危机的引爆者——信托公司273

尼克博克信托公司倒闭案273

老摩根一人力挽倒闭狂潮273

杰基尔岛——成立美联储的策源地274

2.大萧条年代的肇事者——股票市场274

灾难降临前的疯狂274

灾难降临后的悲惨世界275

救助灾难的罗斯福新政275

3.金融脱媒的制造者——货币基金276

恶性通货膨胀成就了货币基金276

储蓄机构和银行倒在通货膨胀下276

金融脱媒促使放松利率管控278

4.全球经济危机的催生者——次级贷款278

158年历史的雷曼兄弟轰然倒下278

次贷危机后的银行满目疮痍279

次贷危机后的监管变革280

5.为什么它们会倒下280

小银行比大银行易倒280

资产错配的银行易倒281

高风险资产过度的银行易倒282

市场判断失误的银行易倒284

股东信誉不稳的银行易倒284

内部人严重犯罪的银行易倒284

6.如何处置倒闭银行285

是否救285

如何认286

怎样清286

惩戒谁287

中介去哪了287

董事去哪了288

股东去哪了288

7.美国银行业倒闭的特点289

周期性289

修复能力强290

区别处置290

参考书目291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