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介绍

中国文化经济学 思维的醒悟与经济的崛起【2025|PDF|Epub|mobi|kindle电子书版本百度云盘下载】

中国文化经济学 思维的醒悟与经济的崛起
  • 卢希悦编著 著
  • 出版社: 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
  • ISBN:9787505882294
  • 出版时间:2009
  • 标注页数:411页
  • 文件大小:20MB
  • 文件页数:455页
  • 主题词:文化经济学-研究-中国

PDF下载


点此进入-本书在线PDF格式电子书下载【推荐-云解压-方便快捷】直接下载PDF格式图书。移动端-PC端通用
种子下载[BT下载速度快]温馨提示:(请使用BT下载软件FDM进行下载)软件下载地址页直链下载[便捷但速度慢]  [在线试读本书]   [在线获取解压码]

下载说明

中国文化经济学 思维的醒悟与经济的崛起PDF格式电子书版下载

下载的文件为RAR压缩包。需要使用解压软件进行解压得到PDF格式图书。

建议使用BT下载工具Free Download Manager进行下载,简称FDM(免费,没有广告,支持多平台)。本站资源全部打包为BT种子。所以需要使用专业的BT下载软件进行下载。如BitComet qBittorrent uTorrent等BT下载工具。迅雷目前由于本站不是热门资源。不推荐使用!后期资源热门了。安装了迅雷也可以迅雷进行下载!

(文件页数 要大于 标注页数,上中下等多册电子书除外)

注意:本站所有压缩包均有解压码: 点击下载压缩包解压工具

图书目录

上篇 文化经济的融合发展——基本理论和实践发展1

序论 文化经济的由来与文化经济学的研究对象3

一、一般意义和特定意义上的文化经济与文化经济学3

二、文化经济的由来和发展4

三、知识经济在本质上是文化经济6

四、中国文化经济发展的特殊优势8

五、文化经济学的研究对象和任务8

六、文化经济学的研究方法11

第一章 文化在经济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14

一、文化与经济的一般关系14

二、文化对经济发展的功能性影响和作用16

三、当今时代经济发展中文化力量的突出地位19

第二章 文化与经济的融合23

一、文化经济是文化精神与经济过程的融合23

二、文化经济是文化资源要素与经济资源要素的融合24

三、文化经济是文化生产力与物质生产力的融合25

四、文化经济是物质产品文化化与文化产品物质化的融合26

五、文化经济是文化资本化与资本文化化的融合27

六、文化经济是文化软实力与经济硬实力的融合28

七、文化经济是文化生产方式与物质生产方式的融合28

八、文化经济是文化市场化与市场文化化的融合29

九、文化经济是文学艺术与科学技术的融合30

十、文化经济是消费动力与文化动力的融合31

第三章 文化产品社会生产过程的特点和规律33

一、社会主义文化经济满足人民文化需要的目的性33

二、文化生产资料物质形态与精神形态的双重性35

三、文化产品社会生产过程时空范围上的分散性与一体性37

四、文化产品生产社会效益的特殊性38

五、文化产品价值形成的规律性40

第四章 文化的本质含义与人的创新精神43

一、文化的多元含义43

二、文化的本质含义45

三、人的创新精神是文化力量的灵魂和源泉45

四、人的创新思维来源于科学知识的积累48

五、胸怀大志是创新思维的动力之源50

第五章 当代中国文化体系的构成与经济发展55

一、丰富、发展和创新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主流文化55

二、要全面认识和弘扬中华传统文化58

三、丰富、发展和繁荣人民群众的大众文化59

四、大力发展具有地域特色的区域文化60

五、有选择地借鉴外来文化60

六、倡导和支持精英文化的创新发展62

七、倡导精英文化和大众文化的结合62

八、当代中国文化体系的构成图示65

九、文化体系要素与文化经济的关系66

第六章 当代中国文化力量对经济崛起的推动作用69

一、中国在改革开放中的经济崛起69

二、当代中国马克思主流文化的创新发展是推动经济崛起的核心性文化力量73

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有益文化元素的时代升华对经济发展的影响76

四、经济危机背后的文化动因79

第七章 当代中国文化产业的兴起和发展83

一、文化产业的由来和发展83

二、文化产业的概念含义及其统计规范84

三、文化产业的特点及功能86

四、我国文化产业发展缓慢的主要原因90

五、发展文化产业必须实现的战略性转变92

六、大力发展我国旅游产业95

第八章 区域文化经济的协调发展98

一、区域文化与区域经济的关系98

二、区域文化建设的核心任务是提升区域现代人文精神100

三、优化区域文化是促进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必然选择102

四、应当高度重视县域文化与经济的研究和发展106

第九章 文学艺术与科学技术的关系110

一、哈佛大学《零点项目》的有益启示110

二、将科学与艺术成功结合的中外大师112

三、毛泽东扭转乾坤的天才预言116

四、文学艺术与科学技术的亲缘关系118

第十章 终身教育是文化经济发展的重要社会基础122

一、终身教育是提高人力资本积累素质的根本途径122

二、构建终身教育体系是实现中华民族复兴大业的百年大计124

三、高校成人教育是构建我国终身教育体系的核心环节和重要支柱127

四、高校成人教育发展的基本经验129

五、高校成人教育职能任务的三个战略性转变131

第十一章 华夏龙图腾崇拜的文化精神取向135

一、图腾崇拜是民族精神的形象体现135

二、华夏龙图腾的历史渊源137

三、华夏龙图腾的文化精神取向141

四、华夏龙图腾崇拜封建性异化143

五、华夏龙图腾的文化精神升华147

中篇 文化经济的历史之鉴——文化力量与国运兴衰151

第十二章 中华传统文化历史格局变动与中国古代国运兴衰之鉴153

一、中国传统文化历史格局的主要变动154

二、中华主要传统文化的本质特点及利弊所在157

三、儒、释、道三家文化的历史尊贬与国运兴衰之鉴165

第十三章 中国古代科技经济发展的辉煌历史及文化成因172

一、中国古代科技发展的辉煌历史172

二、中国古代科技发展的三个高峰期176

三、中国古代科技经济辉煌发展的主要文化成因176

第十四章 中国古代科技经济发展由兴变衰的历史之谜180

一、中国人仍然是世界上资质最优秀的民族180

二、欧洲国家文化态势的转变是中国科技经济发展相对落后的国际成因182

三、清王朝重修农业文明延误了中国科技经济发展的历史机遇185

四、“中国中心论”紧缩了中国人创新思维的心理世界188

五、道、墨两家文化的社会冷落是科技创新逐渐滑坡的哲学原因190

六、儒家文化中的保守思想束缚了中国人创新思维的本来灵性192

七、佛家文化“灵魂转世”说扭曲了中国人创新思维的精神世界194

八、“以定为本”的思维模式限制了中国人创新思维的探索视野198

九、“万事凡是论”的思维习惯阻碍了中国人创新思维的前进脚步201

十、“知足常乐”的国民心态冷却了中国人创新思维的星星之火205

十一、实用主义的方法论荒疏了中国人创新思维的聪明才智208

十二、思维科学研究的文化短缺延缓了中国人创新思维能力的有效开发212

第十五章 中国社会变革的曲折历程和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由之路216

一、艰难的社会变革是中国人创新思维获得解放的历史新起点216

二、新中国的建立和改革开放为中国人的创新思维开拓了广阔天地220

三、延续至今的应试教育阻碍着中国人创新思维的充分焕发223

四、连绵不断的政治运动曾冷却过中国人创新思维的创造热情228

五、高度集权的计划经济窒息着中国人创新思维的生命活力231

六、实现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由之路235

第十六章 中国文学艺术的文化缺陷238

一、中国文学小说分类结构中科幻文学作品的“零点”性文化短缺238

二、中国古代文学名著中理性经济思想的文化淡薄242

三、中国古代晚期文学名著中时代走向的文化迷失245

四、中国古代文学名著中想象思维的文化错位247

五、中国近现代文学艺术的伟大成就及文化不足248

六、当代中国文学艺术发展中令人堪忧的文化倾向250

七、当代中国国画艺术文化含量的美中不足255

下篇 文化经济的思维创新——创新能力和思维方式259

第十七章 培养创新思维能力的多元实践途径261

一、自然观察能力261

实证例说 毛泽东对自然的认识及农业“八字宪法”263

二、社会观察能力264

实证例说 毛泽东对中国社会各阶级的分析265

三、事物识别能力267

实证例说 “友谊”,还是侵略?268

四、手动工作能力269

实证例说 人的创新思维与手动工作能力271

五、时间驾驭能力272

实证例说 人生的差别在于怎样利用每天的业余四小时272

六、质疑思辨能力273

实证例说 中国是劳动力短缺的国家274

七、环境应变能力276

实证例说 《鲁滨逊飘流记》的启示277

八、语言表达能力278

实证例说 语言文字功夫当学蒲翁279

九、科学研究能力280

实证例说 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的伟大成果281

十、艺术参与能力282

实证例说 毛泽东是一位伟大的诗人283

十一、信息选择能力285

实证例说 唤醒沉睡的老子286

十二、目标取向能力288

实证例说 英国博物馆里“马克思的足迹”289

十三、事物组合能力290

实证例说 组合创新是当代科技发展的新趋势292

十四、事物评价能力293

实证例说 海外视角里的当代中国294

十五、经验总结能力296

实证例说 塑造无形资产的12个优质板块297

十六、心理自强能力298

实证例说 温州崛起的精神力量300

十七、诚实守信能力301

实证例说 雁飞南北不越时令302

十八、形象构思能力303

实证例说 关于陆地交通的新设想305

第十八章 创新思维方式的选择和应用307

一、质疑思维与逆向思维308

实证例说 科学技术是否创造价值财富309

二、立异思维与标新思维311

实证例说 从“两个等式”向“两个不等式”的转变312

三、发散思维与收敛思维313

实证例说 农村改革与《红楼梦》的启示314

四、批判思维与无控思维315

实证例说 国有企业改革的出路何在316

五、展开思维与整合思维317

实证例说 解决“三农”问题需要整合战略318

六、分化思维与转化思维320

实证例说 山东省经济学会的分化与转化321

七、积淀思维与升华思维323

实证例说 城市化后的农村走向何处324

八、空白思维与零点思维325

实证例说 两个重大研究课题的选择326

九、前沿思维与超前思维327

实证例说 毛泽东的天才预言328

十、缝隙思维与延伸思维328

实证例说 从“一山一水一圣人”说起329

十一、直线思维与曲线思维330

实证例说 “一国两制”是一个伟大的创造331

十二、移植思维与嫁接思维332

实证例说 高位嫁接的办学经验332

十三、比较思维与联想思维333

实证例说 韩国经济腾飞的重要启示334

十四、换位思维与多元思维335

实证例说 如何破解中国科技发展前兴后衰的历史之谜336

十五、顿悟思维与灵感思维337

实证例说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关门与开门”337

十六、竞争思维与应变思维338

实证例说 一次成型的无形资产339

十七、风险思维与预警思维341

实证例说 中国应当建立灾害经济学342

十八、战略思维与对策思维343

实证例说 “大而强、富而美”的战略选择343

十九、综合思维与系统思维345

实证例说 商品价值的形成是一个复杂的系统过程346

二十、理想思维与幻想思维347

实证例说 光的传说与神奇的激光技术348

二十一、变易思维与超常思维349

实证例说 话说超常规跳跃式经济发展351

第十九章 逻辑思维方式的选择和应用353

一、内涵思维与外延思维354

实证例说 “白马非马”的逻辑辩题354

二、现象思维与本质思维355

实证例说 富兰克林“盗取天火”的伟大创举355

三、原因思维与结果思维356

实证例说 企业盈亏的深层秘密357

四、定量思维与定性思维358

实证例说 知识经济的量与质358

五、静态思维与动态思维359

实证例说 企业的静态管理与动态管理360

六、纵向思维与横向思维361

实证例说 纵横信息价值连城361

七、微观思维与宏观思维362

实证例说 点评“政治经济学”与“企业管理学”363

八、一般思维与特殊思维363

实证例说 点评“一般生产”与“生产一般”364

九、必然思维与偶然思维365

实证例说 车轮下10万亡灵魂未安366

十、过程思维与环节思维367

实证例说 生产与消费的相互关系368

十一、关联思维与互动思维369

实证例说 市场经济中的供求关系369

十二、平衡思维与非平衡思维370

实证例说 为何要让一部分人先富起来371

十三、继后思维与同步思维372

实证例说 “大跃进”的历史回声372

十四、短中思维与久远思维374

实证例说 经济研究中短期、中期、长期课题的选择374

十五、多层思维与立体思维375

实证例说 为什么一部分地区总是富不起来376

十六、规范思维与实证思维378

实证例说 按劳分配与“按劳分赔”378

十七、对立思维与统一思维379

实证例说 社会主义代替资本主义的历史必然性380

十八、肯定思维与否定思维381

实证例说 市场经济到底“姓什么”382

十九、跳跃思维与渗透思维384

实证例说 《中国文化经济学——思维的醒悟与经济的崛起》的诞生385

二十、筛选思维与弘扬思维385

实证例说 道家文化的利弊之说386

附章 人文精神的文化建言388

一、中外名人名言选388

二、人生事业有成的36诀397

三、人生创新创业的哲学理念405

后记406

主要参考文献411

热门推荐